(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月24日,日本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不少地方立马刮起“抢盐潮”,一些网店食用盐甚至显示缺货,江苏、浙江等地购买食盐的消费者明显增多。不少网友发“圈”调侃:上次抢的盐吃完了吗?“上次”是指2011年福岛海啸那次食盐抢购潮。当时,日本福岛县地震引发大海啸,当地核电站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民众大量抢购、囤积食盐。
这次,类似的情况再度上演——日本污水排海掀起了中国“抢盐潮”。这源于一些人对核辐射会污染海盐的担忧和“吃碘盐防核辐射”的谣言。这次,抢购潮初见苗头,中盐集团即发布声明安抚市场恐慌情绪,称当前在我国食盐产品结构中井矿盐、湖盐占比分别为87%、3%,其生产均不受日本核污染影响,而海盐占比仅为10%。同时,江苏疾控等也给出“加碘盐不能防核辐射”的权威意见。健全有力的信息发布,及时抑制了部分居民抢购食盐冲动,也压缩了不良商家大发谣“盐”财的空间。
其实,中国食盐供应绰绰有余。我国居民在食盐方面的年均消费量约千万吨左右,但仅中盐集团的食盐产能就超过1000万吨/年,中国食用盐生产能力更是达到了5000万吨。储量更是丰富,我国是个多盐湖国家,仅闻名遐迩的茶卡盐湖就够全国人民吃70年,关键是茶卡盐湖的盐还是可再生的。这意味着,我国的食盐市场是供大于求的,必要的时候还能扩充产能,几乎完全不存在缺盐之虞。因而,我们不必用恐慌性囤购,来为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买单”。
虽然又见食盐抢购,但经历过2011年那次抢购潮,民众对食盐不足的恐慌已明显弱化,这既得益于有关部门和企业信息发布机制的健全,也归因于民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即便是在不少商家和自媒体卖力撺掇受众买盐、宣称自家湖盐井盐可以“按箱囤”的情况下,也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市场波动。这也说明,很多居民经历过类似抢购潮,对市场波动已多了几分理性和警醒,对国家保障食盐储备和销售的信心有所强化。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面对谣言和恐慌情绪,要吃一“盐”、长一“智”,这不仅是对居民说的,还是对有关部门和企业说的。在日常生活中,公众的科学素养和我们的科普能否再多些?当市场掀起食盐抢购潮的微澜时,我们的信息发布是否及时有力?在类似重大公共事件发生前,我们能否对市场潜在波动有准确的预判?这些,都将成为我们能否在关键时刻平抑市场波动、打消居民囤积意愿的重要因素。
(韩宗峰)
编辑: 丁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