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方供图
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20日电(李秋莹 王笈)“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近日,电视连续剧《人生之路》迎来收官,剧中的人物在历经千帆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相关资料图)
《人生之路》部分取材于路遥先生的小说《人生》,在原版的基础上,续写出了属于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奋斗之路。近日,中新社记者专访《人生之路》编剧洪靖惠、杨筱艳,聊聊“续写”《人生》的那些事。
“路遥先生笔下,人生不是孤立的描写,也并非抽象演绎,而是以人生为前景,介入对社会的观察。”编剧洪靖惠如此阐述对于原著的理解。“正如1982年路遥先生的小说在《收获》杂志发表后,一场大讨论始于《文汇报》,并最终影响全国。一代代青年对人生的追问其实从未停止,高加林就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当代文学始终‘活’着的人。”在洪靖惠看来,“高加林”这一经典文学形象有着穿越时空的共鸣性与启迪性。
不同于以往电视剧中“伟”“光”“正”的男主,《人生之路》里的高加林让观众们又爱又恨,在网友的评论中,一句“人人都骂高加林,人人都是高加林”,道尽了当代年轻人的心声。杨筱艳表示,“高加林是我自己非常喜欢的男主角,因为他的形象是比起任何一部我写过的作品当中的男主角都更加复杂,而且他身上颇具争议性。”
“虽然高加林的时代背景是城市里的年轻人所不熟悉的,他应该是几十年前的,但是他成长过程当中所面临的那种痛苦与挣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其实是每一代年轻人所要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杨筱艳心中,高加林的人生虽然经历了很多波折,但是他身上最可贵的就是不服输的生命力,他被命运重击过,但从未放弃自己。“我觉得在他身上有一股力量,就是他能够努力地不与往事纠缠,永远专注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高加林也只不过是依靠他的学识、他的一支笔让自己生活得比较好的一个普通人。”采访中,杨筱艳分享了一条评论,“我非常感谢这位网友的评论,这就是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高加林自始自终都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从一个平凡的人,慢慢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不平凡的、对社会甚至一个优秀的能够贡献于社会的普通人。”
“当下,社会发展加速,部分青年群体产生了人生难以自控的精神焦虑。而高加林的人生答案构成了对这种焦虑的启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杜梁评论《人生之路》,高加林的人生姿态,既非过度攀比的“内卷”,也非低欲望群体的“躺平”,而是强调普通人对平凡甚至坎坷生活的坚定与坚持,并由此达成新的文化主体性确认。人生路遥,路在脚下。
高加林等年轻人在剧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上海赢得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未来,作为续写的部分,上海的故事在剧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篇幅,为什么是上海?
“一方面,是因为原著中高加林那种强烈的想要走出高家村的欲望,他在原著中也说过‘联合国他都想去’,上海作为上个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非常适合作为这样一群年轻人拼搏的舞台,”洪靖惠解释道,“而且上海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城市,‘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这十六个字的城市精神也能很好的说明上海的特色,只要你够优秀、够努力,在上海总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